環顧當今世界,地緣板塊之變、國家轉型之痛、發展方式之爭、力量重組之顯、有效治理之難無不表明,一個全球政治的“再平衡時代”已然到來。這種“再平衡”也成為亞太地緣政治環境的鮮明特色。在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促動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等地區國家都在推進自我版本的再平衡戰略,傳統意義上的“小國”也在努力找尋和利用新的戰略機遇。
在此背景下,中國的周邊外交既不能拒變,更不能恐變,應全面認識亞太地區地緣政治環境的復雜性、多變性和可塑性,應深刻理解大多數地區國家對“戰略自主性”的內在追求,要將應對的基點從“維穩防變、被動接招”調整為“順勢而為、謀勢而動”,主動引導亞太地緣政治格局出現對中國總體有利的新均衡。
簡言之,這種仍處于演變之中的新均衡就是,有些國家離中國遠了一些,而有些國家則離中國近了一些;某些國家選擇與中國對抗到底,某些國家則愿意在平等互利基礎上接納一個“強中國”;一些國家謀求挑動中美惡斗,而另一些國家則希望在中美之間扮演“調和者”的角色。目前看,日本、菲律賓似乎是前者,韓國、澳大利亞似乎是后者。
這種新均衡還有另外兩大突出特征。一是越來越多的地區國家開始在“印度洋-太平洋”這一地緣框架中審視、修正和推進自己的對外戰略,南中國海、東南亞和孟加拉灣成為印太亞洲的地緣重點。二是越來越多的地區國家傾向于采取一種“聯而不盟”的對外策略,都希望在變動不居的亞太地區權力游戲中使自己獲取實利的同時留有余地,最大程度地增加騰挪折沖的戰略空間。
舉例來說,澳大利亞和韓國都在施展以“倚美聯中”為突出特征的“中等強國”外交。2009年,澳大利亞陸克文政府發布《國防白皮書》將中國毫不諱言地稱為“潛在威脅”,但2013年吉拉德執政時期的《國防白皮書》則表示,澳政府不將中國視為對手,支持中國和平崛起。而韓國樸槿惠政府對韓中關系的重視甚至引起美國的不滿。
但應清醒地看到,“近華”不一定是“親華”,中國也需要改變非黑即白、非友即敵的簡單二元觀念。對于大多數亞太國家來說,它們既不愿看到中美關系過于好從而受制于中美共治,也不愿因中美關系過于壞而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這種“兩面下注”的政策心理和對外行為是一種能為人所理解的常態。
如果一些國家能在中國和美國之間找到“舒適”的位置,它們與中國的關系可能會更穩定、更持久、更具可預測性,某些大國在其間搬弄是非、挑撥使絆的余地或許會更加有限。面對亞太地區地緣政治的新均衡,中國外交必須把握好強勢與靈巧、剛性與韌性、爭利與謀勢的辯證關系,要始終牢記國際政治中“均衡”之要義——有進有退,亦攻亦守,有所為有所不為,勝者不可全得,霸主日久必衰。